新一轮“限塑令”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成效究竟如何?记者近期在全国多地调查发现,严令之下,虽然具备一定规模的商超、酒店、餐饮企业、服务平台“减塑”执行情况较好。不过,遍布社区和街巷的零散商户普遍“不动如山”,农贸市场仍然是传统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一次性塑料制品泛滥的“重灾区”,甚至有普通塑料制品“鱼目混珠”冒充可降解产品扰乱市场。
规模企业积极参与
环保替代产品涌现
新一轮“限塑令”出台后,多地配套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减少塑料制品使用,推广可降解塑料制品。
贵州省2020年8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贵阳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省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
浙江省提出,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建成区的商超零售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县城以上建成区。
根据上海分阶段实现的塑料污染治理目标,现阶段上海的餐饮堂食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旅馆经营单位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
记者走访餐饮、零售、商超等服务企业发现,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积极落实“限塑”要求,推出可降解塑料制品、布制品、纸制品、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木制品等产品替代普通一次性塑料制品。
部分企业主动提示和引导消费者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上海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郭悦介绍,企业去年底就通过、门店海报等方式,发布相关宣传信息,同时在上海千家门店内准备了新的无纺布购物袋;长沙一家星级酒店员工告诉记者,长沙市在新“限塑令”还没有正式实施的时候,酒店就已经先向消费者宣传国家限塑禁塑政策;美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包装袋给城市环境造成的压力,美团以公益活动鼓励消费者在外卖订餐时选择“无需餐具”。
可降解塑料替代品正在涌现。记者在贵阳市云岩区一家沃尔玛超市看到,这里已经将传统塑料袋替换成可以降解的塑料袋,供消费者付费使用。新塑料袋上,印有生产厂家、产品规格、质量标准和“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可堆肥化降解”“废弃后建议回收再利用或堆肥处置”等字样;在银座商城济南七里山店,收银员在询问消费者需不需要塑料袋时,也提醒消费者“购物袋全部换成了可降解的,价钱也涨了”。
在长沙步步高等大超市,生物降解袋已经代替普通塑料袋开始向消费者售卖,小、中、大号价格分别为每只0.6元、1元、1.5元,比原本的塑料袋价格高出不少。对这一变化,多数消费者表示认可,不少人表示“可以促使大家选择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可循环使用、可降解的环保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在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的新华联超市,记者看到,超市入口处工作人员正在向往来消费者销售帆布购物袋;在上海一家“网红”连锁咖啡厅,原本堂食甜点会提供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如今已经换成了木质刀叉餐具;上海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各超市已不再售卖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替代产品无纺布购物袋、可降解餐具、可降解吸管等已经引进到位。
知名餐饮品牌必胜客2020年底发起减塑倡议,在中国内地所有餐厅停止使用塑料吸管,并将36个重点城市的包装更换为纸袋或生物降解塑料袋,计划每年节省9000万个塑料袋和7000万支塑料吸管。
农贸市场情况堪忧
零散商户“不动如山”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相关部门并未明确要求彻底停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农贸市场、零散商户仍在大量使用一次性普通塑料袋;即便一些省份将农贸市场等场所纳入了“限塑”范围,但效果不佳,导致“限塑令”实际成效有限。
在济南知名干果专卖品牌“薛记炒货”的门店内,记者看到,除了用来装干果的包装袋之外,结款时收银员还会再赠送一个约40厘米高的厚实塑料手提袋。这款手提袋虽然可以重复使用,但记者每次上门购物店家都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会重复赠送,收银员也从未就此提出建议;两种塑料袋均未标明使用的塑料类型,店员对此也“一问三不知”。
记者随后拨通了“薛记炒货”的服务电话。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各门店使用的塑料袋为不可降解塑料材质。公司已了解“限塑令”要求,但是目前尚未停止供应不可降解塑料,将“尽快进行替换”,具体执行时间并不清楚。
作为一次性塑料袋消耗大户,农贸市场问题尤为突出。在湖南一些农贸市场,记者采访发现,普通塑料袋仍然在普遍使用,不少商家表示听说过“限塑令”,但认为“还没真正执行”,仍在观望之中。有的商家则表示担忧:“买小菜一把也就几元钱,如果一个塑料袋就要近一元钱,消费者可能难以接受。”
贵州省明确要求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在贵阳市云岩区盈佳农贸市场里,记者寻遍了整个农贸市场内的数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家塑料制品专卖店,相关销售人员均表示目前尚未推广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整个农贸市场的所有商家均在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
这个市场里的一家塑料制品专卖店里,大小、颜色不同的各类塑料袋、塑料餐盒、一次性塑料杯等产品均在销售。记者问到是否有销售可降解的塑料袋时,销售人员表示没有。“目前卖的都是这种传统的塑料袋,有的厚度是0.025毫米,有的少于这个厚度,但是从来没有卖过可降解的塑料袋。”
值得关注的是,农贸市场免费提供的一次性塑料袋中,“三无产品”仍然居多。在济南市聊城路便民市场,摊点提供给消费者的一次性购物袋中,红色、绿色、白色、黑色不一。记者在这个市场看到,这些免费赠送的塑料袋基本都是不可降解材质制作的“三无产品”,且超薄塑料袋占比不低。
此外,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当前部分地区对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具、吸管、洗漱用品、胶带等方面有明确的“限塑”规定,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
比如,一些奶茶店换上了纸质吸管,但是杯子和盖膜仍然是常规塑料制品,而且均为一次性使用;购物袋要求可降解,但是商品自带的包装未做要求。
有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监督难度较大,若要地毯式排查,对基层人力、物力都是考验。目前主要还是通过以大商家带动小商家、以源头带动下游,步步深入解决。
普及推广仍需加强
使用习惯有待扭转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终端消费商家和消费者对新“限塑令”知晓度不高,商家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也有待扭转。值得关注的是,少数普通塑料产品“蹭概念”冒充可降解产品卖高价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新“限塑令”普及不广,知晓度不高。在济南等城市,记者走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访的规模企业多数表示“已接到通知”或者“知道有新要求”,而零散商家多数对新“限塑令”不知情,表示没接到通知;消费者层面,更多是通过商家的宣传,才知晓并配合新限塑政策。
在济南市泰安路一家便民超市,收银员告诉记者,没接到管理部门通知,也分不清与一次性塑料袋有什么区别;贵阳市云岩区盈佳农贸市场一家塑料制品店的销售人员说,相关部门没有上门推广可降解塑料袋,也不知道可降解塑料袋进货渠道。如果不是记者问起,他都不知道塑料袋可以降解。
贵阳市市民王灿说,去年8月,贵州省就颁布了升级版的“限塑令”,要求逐步取消传统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但是在贵阳市,相关的推广和督促并不到位。自己及家人从未看到相关宣传活动,各大农贸市场也是传统塑料袋的天下,“限塑令”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目前看来,了解‘限塑令’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的群众还比较少,接受程度较低。”贵州一位环保专家认为,尽管塑料制品由商家提供,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但是消费者的监督作用不容忽视。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限塑令”的社会宣传力度,扩大知晓率,争取群众的支持、响应和监督。
二是消费习惯仍待扭转,替代产品性价比不高。记者调查发现,普通塑料制品仍然在普遍使用,商家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仍待扭转。一名水产经销商反问记者:“水产品不用塑料袋装,还能用啥?而且装过鱼的袋子腥味很难洗掉,布袋子能行吗?”有消费者反映,有的纸吸管自带一股卫生纸芯的味道,且随着在饮料中浸泡时间的加长,不仅吸管变软,而且“纸味”也越来越重,让人难以接受。
“我们公司早在2005年前后就开始启动聚乳酸可降解吸管的研发,期间经历了寻找原料、改进性能等重重困难,最终面帆布袋订制厂家15838231350世的产品最初几年却一直在市场‘遇冷’。”全球吸管行业的领军企业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替代产品性价比仍较低,1根塑料吸管成本为0.01元,1根纸吸管则要0.03元,1根可降解塑料吸管的成本更是达到了0.05元。
此外,年轻群体消费的随机性也为“减塑”制造了障碍。济南市民陈诚等人介绍,老人去超市和市场喜欢带购物袋,因为他们多数有明确的购物清单;而年轻消费群体消费的目的性并不明显,很多时候是临时起意,带购物袋出门的可能性不大。
三是少数普通塑料产品“蹭概念”卖高价。记者采访发现,有普通一次性塑料产品“伪装”成可降解产品,高价售卖。在中部省份一家批发企业,记者见到的一种塑料袋与普通塑料袋手感无异,左下角也用小字标注了成分为普通塑料,但是袋子正面上却大字印着“全生物降解购物袋”“PE类塑料袋厌氧降解技术”“治理塑料白色污染的最佳技术路线”等与标注材料自相矛盾的标语。这些塑料袋售价是普通塑料袋的两倍,但比真正生物降解购物袋价格低50%。
“这属于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成分就是普通塑料袋,但打着降解标语混淆视听,实际上完全不符合降解标准。”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秘书长沈友良说。
(记者陈灏、谢樱、王默玲、蒋成、魏一骏)
作者:□本报记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