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时,因为发表了一篇业内顶级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引发轰动,一夜之间就被下载了2808次。这让没有海外镀金经历,地道的“土学者”李明洲连升三级,从副教授破格晋升为二级教授。
如今,这位80后“科研达人”已正式成为211高校副校长。
/
李明洲
/
博导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
李明洲,1980年生,男,四川雅安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北大博士后,教授(二级岗),博导,2020年2月任学校副校长。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基金“优青”……现为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遗传》编委等。研究引起轰动,连升三级
李明洲一直专注于猪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在猪骨骼肌生长和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领域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部分成果代表了世界农业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前沿水平,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2012年,以他为第一作者的 An atlas of DNA methylomes in porcine adipose and muscle tissues《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图谱》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讯》上,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高度关注。该杂志一篇文章平均年下载量约为1900—2800次,而他的这篇论文一夜之间就被下载了2808次,“完全没想到这么火爆。”“科研达人”正式成为211大学副校长
2003年,李明洲获学士学位,200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11年晋升副教授,2012年破格晋升教授。2012至2014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 杰出博士后”。2010年任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猪研究室主任,2015年兼任动物基因组学研究室主任;2015年任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2016年当选校党委委员,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正处级);2017年任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2020年2月,李明洲正式被任命为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3平方公里”长大的土学者
李明洲出身在雅安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他笑称自己在“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长大,身为雅安人的他,本科、硕士、博士一路都在四川农大雅安校区就读,没有海外镀金经历,是学校自己培养的地道的“土学者”。他选择川农大,是因为要追随一位自己崇拜的学者。
还在高中时,李明洲从电视上了解到了当年四川省的“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川农大的李学伟教授的事迹:他在哥廷根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却始终心系故土,拒绝国外开出的优厚条件和个人业务得到更好发展的前景,义无反顾回到并坚守在川农这方热土。他立志要推动中国的养猪事业的他,30岁便破格晋升为教授,当时已是国际上猪遗传育种方面的专家。受李学伟教授事迹的感召,李明洲决定向“偶像”靠拢,考到川农大动科学院追随他的步伐。从20岁起,李明洲便跟随李学伟教授做课题、搞研究。“我现在取得的这一点成就,全都是李学伟教授手把手培养出来的。他从学识、科学道德、科研经费等方方面面影响和帮助着我。”导师李学伟对他的影响很大。对恩师的提携,李明洲充满了感激。“我们在猪的遗传研究上有优势,但是课题也需要医学、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很有帮助。”
“一天不看论文就睡不着觉。”李明洲说,他养成了每天看国外研究文献的习惯,随时了解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夜里12点,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应该休息的时间了,却是李明洲一天愉快时光的开始,他利用Skype、QQ、email等方式与国外的专家教授对话、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常常带来意外的灵感。每天凌晨两三点才睡已经是李明洲的习惯。“我国猪的养殖和猪肉消费量均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现在全球猪育种学家都在致力于猪生长和肉质性状的共同改良,让猪肉更营养、健康、美味,我做的基础性研究也许短期内并不能见到什么实际成效,但是却需要人去研究。”专注于“猪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李明洲既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也怀着一份责任。热爱科研,喜欢科幻小说的“孩童”
“藏猪在那么高的海拔生长,却没有高原反应,多神奇?”“成都、雅安、内江三地的距离不远,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方猪品种,是不是很神奇?”所有的问题在李明洲那里,越研究越思考越觉得“非常有趣”。他2008年博士毕业留校,在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他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又有规律:早上骑自行车去上课,下课后就钻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看各种科技文章;回到家基本不看电视,要看也只看纪录片频道。他还在手机上订阅了许多国外的科研文章,每当坐车或坐飞机出差时就拿出来翻阅。不忘初心,传承科研事业
“我现在能取得一点成果,是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明洲说。作为“猪分子遗传育种”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的带头人,李明洲重视团队的高质量发展。“细节决定一切。”这是李明洲常向团队成员强调的。论文共11页,在投给杂志社要求修改时,他却写了整整63页的讨论意见。分析数据作图,哪怕0.01毫米的误差也不允许。图形也多方考虑,一份数据往往要做成柱状图、折线图、扇形图、点状图等多种方式进行对比,看哪一种效果最好,线条粗细、颜色选择、字体大小也要一一讨论。在猪场采样的时候,为保证样品质量,要求15分钟之内把所有样本采集归类保存,“完全是跟打仗一样。”高强度的工作常常从早上8∶00持续到凌晨2∶00,回去时闭上眼都是猪肉。“他做科研要求特别高,对细节精益求精。”跟他有着10年接触的一位博士说,“有时我们觉得已经够精细、无伤大雅了,他还是会追求完美,坚持要改过来。”写在最后
科学的世界新鲜而有趣,就如同在2600年的数学史长河里,还藏着许多未解谜题般,却总有无数人追寻,不断探索。而当他们走过孤独的荒沙大漠,最终终将登上光荣的科学高峰。所有购买《数学之旅·闪耀人类的54个数学家》的朋友,只需再加1元,就可换购价值69元精美数学文创产品公式之美帆布袋1件!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哦。《数学之旅 · 闪耀人类的54个数学家》数学艺术礼盒原价199活动价139现在加1元
更得公式之美帆布袋1件 本文转自募格学术,来源科研大匠整理自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报